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人间剧场专栏   侯刚本 博士

那天,看著一位重病的妇人,拿出他毕生所珍藏的珠宝盒,打算在他永别辞世之前,将盒里头所有这辈子收藏值钱的饰物,分赠给膝下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只是过程中,我看他愈分愈有蹊跷,总觉得其中有一份比另一份明显值钱。后来细问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妇人的大女儿比较聪明独立,谋生能力比较强;至于小女儿个性娇柔,容易受到欺负,妈妈怕他“百年”(往生)之后,妹妹日子会过得比姐姐苦,所以在分赠珠宝的过程中,妈妈早就替生存能力比较弱的妹妹考虑到这一点;这也构成了分配珠宝时,酿生了这一段妈妈看似偏心,其实是另一种不同度量方式的特殊公平。

说到公平,让我想起了另一段发生在我身上类似的往事。记得以前我在博士班求学的时候,总觉得为什么明明表现明显比某位同学优异的我,分数却总是少了他几分;加上程度比较差的他,居然博士资格考试可以比我优先通过。慢说儿女的世界希望父母公平,学生的世界未尝不也是期待授课的老师,对待每一位修课的同学依样公平以待。以至于几年求学下来,这桩心结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直到毕业在跑离校手续的那一天,主修老师才真相大白地告诉我:原来老师知道我能磨他不能磨,所以想在求学期间多磨我一点儿,因为他知道,那个不能磨的学生,就算留他磨他也没用。所以与其留在学校硬磨,不如早早把他送毕业,让他出去社会当炮灰,免得留在跟前看了心烦。反倒是老师对我有更深的期待,他想借由在学期间,把我磨得更抗压更坚强。当然,事后话这么说似乎也有一套道理,只是当时在当学生的当下,那种被偏心对待的感觉,心里还真是十分地难受。

到底什么是公平?如果说,各打五十大板是一种公平,或者各分五十块钱是一种公平;那麽,从“均量”的角度来看好像看似公平了;殊不知当从另一个讲究情有可原的“特殊性”来看,一旦均量式的公平,转换了另一种检验的光谱,它也未必真是全然的公平。所以说,“一视同仁”式的公平,在某种程度上它未必真的公平。这也难怪致圣孔子会想出“因材施教”的方针,在侧重情境性与特殊性的情况之下,为每一个不同需要的人,量身设计不同对象各自适合真正需要的“非齐头式公平”。

话说回来,“什么是公平?”这也是一个依照不同情境脉络,各自表述见仁见智的大哉提问。以前我总认为,一视同仁的齐头式公平,才是一种所谓的“真公平”。直到当我看到那位临终前的妈妈,分配珠宝给他的女儿;以及回想起当年博士班求学时,老师对待我与另一位同学,明显不公的切身经验时;这一切才又让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到底“公平”是什么?怎样度量才算是真公平?以及相较于“齐头式公平”的后设彼端,有没有另一层幅员可能更加莫测宽广,并且充满各种灰色可能的“非齐头式的公平”?因此,倘若回到“sender vs. receiver”彼此传送与接收之间的概念试想:究竟传送者该怎么“做”才叫公平?以及接收者又该如何“调适”,才能让自己觉得公平?我只能说,分寸拿捏之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UT

图:“齐头式的公平”算不算是真公平?“非齐头式的公平”又算不算是另一种“特殊情境之下”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