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琪拉编译

Adami Sakiagak先生,努力在冰屋中修整头上的冰块,他被一群大冰块围绕身旁,只能看到他的鼻间。他正在建筑冰屋,这项属于北极的顶级建筑艺术。Sakiagak的父母是在冰屋中出生的,他也在这块浩瀚冰原中长大,也从父母亲那边学会建筑这项由冰块建构的圆顶建筑。现在,57岁的Sakiagak想要把这项逐渐消失中的技术传递给下一世代。

他说:[在以前,人们还没有帐篷。] 他指著的是现在散布在传统狩猎和捕鱼场上散落的四处帐篷。[当时很多人外出狩猎,晚上没有地方住时,就搭冰屋。]

norway-2144790_960_720

加拿大人对北极圈的注目与投资极少,直到冷战时期。当时为了抵挡苏维埃政府的攻击,北极圈驻集了大量的军事基地与兵团。直到现代,很多当地的原住民(因纽特人)仍是依从老祖宗传递下来的生存方式,靠著狩猎以及捕鱼维生。

Kangiqsujuaq是当地的城镇。一如极圈的小城,它很单纯,盒子状的四方建筑倚靠桩子搭建,避免融化地底的永久冻土。石子地铺成的马路一年大部分都是雪白色的。除了马路,事实上所见之处大部分也都是雪白的。在少数天气晴朗的夜晚,深紫色如绸缎般的夜空布满点点星光,神秘鬼魅般的极光闪烁星空。

Sakiagak 向记者展示如何搭盖冰屋。首先他必须找到够坚固,但又不会太硬的雪地。接著,他把棍子插进雪里,找合适可以建构的地方。他最后选择一个坚固的斜坡上,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Wakeham湾。天空因为下午的阳光成为一片光白,水平面上则是知更鸟蛋的蓝。

他先用树枝在地上画圆,当作整个冰屋的圆径。他的朋友随后用电锯把雪切成一块一块的大冰砖。在没有电锯的时代,当地的因纽特人是用海象的牙齿做成的刀来锯冰。

Sakiagak先生用切好的冰砖在地上排了一圈圆,当成基地,接著以1/3到1/4冰砖的距离向内缩,逐上递叠,往上搭盖,没多久之后Sakiagak先生很快就隐身在冰砖中不见了。

马丁佛洛比西,这位16世纪的英国探险家,大概是第一位看到冰屋的欧洲人。自此以后,西方世界一直惊叹于冰屋设计的巧妙与实用,它不仅涵盖物理,也包含热力学的一切原则。

工程学家认为因纽特人经过一连串试验,设计的冰屋是建构在抛物线,而非半圆形上面,这样可以减少冰屋倒塌的重力。雪是很好的隔热体,阻隔冷空气在冰屋外,白色的冰又同时反射阳光与热,因此冰屋中常保温暖。

冰屋外型搭盖好后,Sakiagak先生凿出一个槽当出入口,接著用刀修整冰屋的内部。没多久,冰屋搭好后,即便最高的人也可以很舒适地站在冰屋中。最冷的空气是在冰屋的出入口附近,但一旦进入冰屋,温度迅速上升,尽管气温仍低,但大约有摄氏4度左右,相较于屋外的零下20度,状况已经好很多了。

Sakiagak先生说过去他还会在冰屋旁凿个窗户,但现在冰屋的效用只为生存。当车子抛锚、物资用光,无法及时赶到小屋时,凿冰屋过夜是最好的方法。目前在Kangiqsujuaq城里只剩下800人会凿冰屋,其他人不是太老不能凿,就是太年轻不会凿。

当一切都搭建好后,他用带来的露营小火炉升起了火,煮沸了水,泡了一壶热茶,他跟他的朋友愉快地啜饮著热茶,抽起了烟,并享用起新鲜未煮的冰冻生鲑鱼。

 

参考资料:

A Lost Art in the Arctic: Igloo M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