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梅香四溢

听,塞外沙漠阵阵的驼铃声响彻云霄,一行人顶著炎炎烈日在沙漠中艰难的前行,那是800年前从中亚撒玛尔罕举族东迁的撒拉族先民,在其祖先尕勒莽、阿合莽的带领下数百族人牵著一匹驮有哈里发手抄本《古兰经》和故乡水土的白骆驼及数匹灰色骆驼一路从中亚而来,经天山,入中国,迤逦东行,讫嘉峡关,谒长城之宏伟,缆中原之繁华;复南行至甘嘉滩,更复西行,观龙门之渊源,凌黄河而北渡,入循化境内。传说,一天夜里,狂风大作,天地晦冥,驮著经书的白骆驼不幸走失,族人们沿著奥特波那赫东寻,至唐古提回寻至街子,突然看到白骆驼化为一座石像旁边涌出一股清泉。撒拉族的先民在东迁之初就有嘱:按水土相符之处,乃是命定栖身之地,故而且行且验,辙无符合。迂回曲折,辗转数万里。至街子见骆驼化石卧泉,遂取故土查验,分毫不差。故撒拉先民感赞真主,掬泉沐浴礼拜,垦田以居,繁衍生息。

SAL

在撒拉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里,骆驼泉传说是撒拉族人民“根”的故事,它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撒拉族的族人中世代相传,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因此骆驼泉是撒拉族之乡的一处圣迹,也是国家级4A景区,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瞻仰这撒拉族人民的圣神之地。

骆驼泉的南面是撒拉族的圣山奥土斯山,站在奥土斯山之上鸟瞰骆驼泉,四合而围呈方形状。木质的雕花大门在岁月的侵蚀下已褪去了原来的色彩,斑驳的痕迹恰恰是历史的写照。门牌匾上“骆驼泉”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而又不失温婉,恰如这个民族的性格坚韧而善良。

SAL2

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骆驼泉”字样的石刻,一弯清泉倒映著周边绿茵茵的大树,仿佛清泉本身即为碧绿色一般。骆驼泉为三级复式水流,各行其道,此亦旷古罕见之水脉分流现象,构成了骆驼泉多层落差的天然景观。石刻的正对面横卧的就是传说中化石的白骆驼,其身上所驮即为手抄真迹《古兰经》。白骆驼的旁侧是用骆驼的前半身所铸的泉口,水流从地下引入源源不断的通过骆驼状的泉口涌出,生生不息。

SAL3

SAL4

骆驼泉口的正后方是听铃洞,其上方的六角凉亭古朴典雅与整个骆驼泉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凉亭下方的听铃洞为骆驼泉的第三级,因水位的原因,形成了地下水位的落差,从而发出声响,宛如铜铃鸣向之声。细听之,如东迁先民蹀躞进行于沙漠之中。

SAL5

SAL6

绕过骆驼泉,行至听铃洞的西北角,一个偌大的唐瓶斜立于鹅卵石铺砌的地面上,似倒非倒,呈宴请八方来客之姿。唐瓶壶口的水流源源不断的涌出正如那千年陈酿,香飘四溢。古人云“滴水可石穿”,唐瓶壶口的正下方椭圆形的鹅卵石被常年涓涓的流水冲出一个硕大的石坑,足见其年代之久远。相传,唐贞观元年,唐太宗依据军师徐茂公的建议,给至圣穆罕默德写信,要求其派使臣来中国商谈有关事宜。穆罕默德派万斯、嘎斯、万嘎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万斯、嘎斯不幸客死旅途,仅万嘎斯终抵达长安。唐太宗以上客待之,每与之谈经论道,情到至深,太宗大恱,命人为万嘎斯建清真寺一座,名“唐主寺”即今天的西安清真大寺,又制沐浴器具一件,名“唐瓶”。骆驼泉的唐瓶即仿此而建,以纪念唐太宗与穆斯林教徒万嘎斯间的深厚情谊。

SAL7

SAL8

种种美景,也仅为骆驼泉的冰山一角,明代的篱笆楼,清代的四合院,风格迥异而又各具特色,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骆驼泉承载了撒拉族的“根”,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SAL9

SAL10

SAL11